陈方:咀嚼意大利地震专家获刑的微妙心理

2012年10月26日04:59  中国青年报

  不预警就等于过失杀人,意大利地震专家获刑6年。消息传来,科学界震惊。7名被告均是“重大危险预测和预防全国委员会”成员,这一官方机构的主要职责是预报自然灾害。

  2009年4月6日,意大利首都罗马以东约100公里的山城拉奎拉发生5.8级地震,约300人死亡。地震发生前半年内,当地居民多次感觉到相对较轻的地震,但“重大危险预测和预防全国委员会”成员一再保证“不必担心”,一位专家甚至夸张地称“居民可以放心待在家里喝红酒”。控方称,7名专家在震前碰头会后发布的安抚性声明,误导公众错误地认为没必要采取预防措施,结果导致更多人遇难。

  尽管有5000多名科学界人士致信意大利总统谴责这一判决,但作为围观者,也不能贸然认定这一判决就像科学界人士所称的那般“荒唐危险”。新闻说,意大利法院为该案举行过30次听证会;对7名地震专家6年监禁的判决,法官马可·比利花了4小时来考虑。

  该判决引发的争议焦点在于地震到底能不能准确预测。科学问题能交给法律来判定吗?类似“专业性”问题,围观者并不能得出确切结论。搜索“意大利地震专家获刑”的新闻,除了科学界的震惊之外,并没有太多信息呈现意大利一般民众的态度。而万里之外的我们,在咀嚼这则新闻时,却有一种耐人寻味的微妙心理。

  一方面,国人可能也觉得判决过于严重了,国际科学界几乎“一边倒”的声援并非全无道理。以“监禁6年”的法律形式来惩处专家的失败预测,它会不会引发“寒蝉”效应,以至于关闭了“科学家向国家谏言的大门”;另一方面,我们可能又有终于出了一口“恶气”的感觉——每一个人都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你说了不负责任的话,自然应当被惩处,不能因为你是科学家而免责。当然,后一种心理可能是基于某种情绪而发泄出来的。但是,为何会存在这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呢?

  这些年来,国人频频被一些“专家”忽悠。养生“专家”倒下一批又来一批;经济领域的“专家”放言过“一座城市自有住房率超过50%,城市就会死亡”……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专家言论”时不时刺激一下公众神经,然后“专家们”毫无顾忌地进行下一段旅程,至于其惊悚言论对公众及社会造成了什么负面后果,“专家”们不用担责。

  “专家”的权威和公信没了,网民把“专家”调侃成“砖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为利益群体代言;“伪专家”充斥专家队伍,败坏专家名声;部分媒体争相报道专家“雷人雷语”,放大负面效应。各种因素成就了“专家”的市场,对于那些不负责任的专家言论,除了网民拍一拍砖,再无其他追究。

  正因为有这样的社会背景存在,当“意大利地震专家预测失败而获刑”的消息传来时,笔者会暗暗琢磨一下,假如本国那些“专家”因为不负责任的言论而获罪,各式奇谈怪论会不会少一些?专家的队伍会不会更纯洁一些?

  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科学家乃至各种专家在社会中的身份是多重的,他们有责任去思考、预测、评估他们所生产的科学知识以及他们所发表的公共言论所引发的社会后果。意大利地震专家因预报不准确而获刑,判决的是非曲直应该交由科学界及专业人士讨论。从围观者角度看,这个案例对于当下中国社会中的某些群体而言,当专家还是当“砖家”,至少也算一个有益警示吧。

(原标题:那些咀嚼“意大利地震专家获刑”的微妙心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解放军四总部领导调整
  • 体育WTA总决赛李娜完胜科贝尔 末轮决战阿扎
  • 娱乐中国好声音出招留刘欢:每天只录8小时
  • 财经星巴克咖啡中国比美国贵10元
  • 科技微软发布Windows 8:升级需248元
  • 博客崔哥:老外含泪诉说娶中国太太的下场
  • 读书邓小平眼里毛泽东晚年的最大悲剧
  • 教育11岁女孩退学读出大学水平能否复制?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